【南方都市报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教师团队 仁心放首位 接轨国际育人才
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。 南都记者 钟锐钧 摄
来源:南方都市报 2018年05月24日 版次:AA11 作者:阳广霞 钟锐钧
“医病医身医心,救人救国救世”。一进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红楼,便看到这副镌刻在门口的楹联,这也是中山医学院培养人才的座右铭。近日,获评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。该团队坚持立德树人,教书育人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临床医学精英人才培养体系,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。
培养医生,仁心为首位
在上世纪50年代,中山医学院拥有8位国家一级教授,被人称为“八大金刚”。其中,陈心陶教授屡次与血吸虫打交道,曾运用改变生态环境消灭血吸虫的方法,被苏联专家称为“伟大创举”。著名病理学家秦光煜也曾多次跟麻风病人打交道,为传染病的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,“他们都是学生们医德高尚的楷模。”
在这个团队中,王劲松教授作为实习生临床技能竞赛教官组组长,在教学上循循善诱,对学生关怀备至,被学生们称为“慈母”、“严师”;蒋小云教授不仅教学生如何学习,更注重教学生如何做个好医生,无论门诊多忙多累,绝不疏忽每一位患者与学生……
“培养仁心仁术的医生,仁心是第一位的。”团队负责人、中山大学副校长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说,中山医学院一直强调“德育为先、立德树人”的培养理念,每个学生都有一位专门的导师,“这里的导师不仅是学术的导师,而是全方位的心理、职业的导师,将医德教育传递到下一批人。”在学校和医院,医学生和新职工的入学教育、岗前培训和入科教育,也离不开德育,医学生毕业表彰大会及结业典礼,也会为学生上好“最后一课”。
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与科研
“传统医学教学,基础和临床脱节,头几年基本不接触病人。”肖海鹏说,中山医学院也改革教学模式,倡导“三早两强”,即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、早期接触科研、早期接触社会,创新能力强、动手能力强。
为加强医生的临床教学能力,团队在肖海鹏与匡铭教授的推动下,借助欧洲医学教育联盟(AMEE)及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等国际平台,同时还与欧洲医学教育联盟合办中文版MedicalTeacher(《医学教育者》),也和美国哈佛大学、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、印第安纳大学等机构合作,邀请国际知名医学教育专家来医院讲学,并派出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院校进修,不断加强临床师资综合素质的培养。另一端,医学院的学生放假时被鼓励到各个医院接触临床病人。
2011年到2014年,肖海鹏带领中山大学代表队,在“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”中连续四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创下了历史“四连冠”,目前仍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的最佳纪录,在中山大学医科教学史上留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荣誉。
目前,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拥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、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项。拥有国家“相关人才计划”教学名师1人、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、全国“优秀教师”1人、南粤优秀教师8人。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9人,省级教学名师1人,“广东特支计划”教学名师两人,校级教学名师两人。
科研开花结果 发表SCI论文200多篇
在临床和教学的同时,这个团队还要承担科研任务。肖海鹏教授的研究为甲状腺癌精准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;罗俊航教授在肾癌等多发肿瘤转移耐药机制、精准诊疗以及微创手术治疗等的基础与临床转化方面,取得了重大突破;何晓顺教授成功研发“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”,首次实现器官在“离体状态”下长时间保持功能与活力……
数据显示,团队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,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两项、国家自然优秀青年基金1项、国家自然重点项目4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4项,经费总额近5000万元,发表SC I论文200多篇,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项21项。授权专利64项,其中发明专利24项。
采写:南都记者阳广霞 通讯员 李绍斌 彭福祥
http://epaper.oeeee.com/epaper/A/html/2018-05/24/content_28800.htm